继“澳车北上”之后,“港车北上”也有新动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再次按下了加速键。《》记者近日从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处获悉,为配合“港车北上”,香港保监局已协调香港保险公司落实粤港跨境汽车保险“等效先认”政策。
5月1日,广东省正式发布《关于香港机动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的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根据《管理办法》,2023年6月1日9时起,开始接受香港机动车车主申请,7月1日零时起“港车北上”正式入粤。
(相关资料图)
“港车北上”政策的发布,标志着粤港跨境车险“等效先认”政策正式落地生效,让承保在香港、理赔在广东成为现实,预计约有45万香港机动车车主可以享受这一政策红利。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机动车“等效先认”跨境车险的正式落地实施,对于保险业和粤港澳大湾区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将促进跨境保险合作,同时提高保险行业的国际化水平。
一位不具姓名的保险行业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对于保险业来说,香港机动车“等效先认”跨境车险的落地实施不仅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和交流,同时也将增加香港保险公司在内地的市场份额。
承保在香港,理赔在广东
7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香港机动车车主在港方预约通关获准后,就可驾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值得注意的是,粤港跨境车险“等效先认”正式落地,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且仅限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行驶的香港机动车,向香港保险公司投保责任范围、保险金额等已覆盖内地交强险的保险单,视同已投保内地交强险。承保在香港、理赔在广东,车主可直接向香港保险公司投保符合规定的“等效先认”保险,无需另行投保内地交强险。
根据政策,“等效先认”的适用范围配合“港车北上”,即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进入广东区域行驶、非常规配额(只悬挂香港车牌无粤港两地牌)的香港非营运小汽车。
据香港保险业联会,香港保险公司提供的“等效先认”保单,形式为于香港汽车保险保单上附加内地汽车保险,而后者于内地有效,整张保单由一家保险公司出单。从具体保障范围来看,“等效先认”产品包含主单、强制性附加险和选择性附加险。
其中,强制性附加险等同内地的“交强险”,保障范围仅包括第三者(不包括受保车辆车上人员及司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每次事故的总责任限额为内地法定最低要求(20万元人民币)。选择性附加险等同内地的“商业险”,保障范围包括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在内地法定最低要求以外的额外赔偿,以及受保车辆车上人员及司机的相关赔偿;投保人可视乎需要决定赔偿限额,前者可选择1百万元人民币至1千万元人民币,后者为1万元人民币至10万元人民币。
对于香港机动车“等效先认”跨境车险的正式落地实施的影响,洪勇表示,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发展,为区域内的贸易和流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将促进保险公司在跨境保险合作方面的深度合作,有利于保险公司在大湾区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跨境保险服务水平;此外,有利于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开放和发展。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政策的落地将提高区域内车辆保险的便利性和效率,减少车主的保险成本,促进区域内的交通流动和互联互通。
车险区域互动加快
除了粤港澳,近年来,京津冀、成渝等地车险区域互通步伐也在不断提速,各区域的车险互通举措也各具特色。
在洪勇看来,车险互通可以促进保险业的开放和发展,提高保险市场竞争力;为车主提供更加便捷和灵活的保险选择,提高用户满意度;加强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和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推动不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洪勇同时指出,车险区域互通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风险,如跨地区的保险法律法规不同,可能存在一些法律风险不同;同地区的车险市场竞争水平不同,可能会导致市场份额失衡;部分地区的车险市场存在价格战,可能会导致保险公司利润下降;跨地区的车险理赔难度和风险不同,可能会导致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不足。
记者注意到,当前已有包括中国平安(601318)保险(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太平保险(香港)有限公司、太平洋保险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香港)有限公司、安盛保险有限公司等在内的16家保险公司成为承保商,与内地保险机构合作开展“等效先认”。
“在车险区域互通的大背景下,险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一是量身定制个性化产品,险企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用户的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车险产品,提供更加贴合用户需求的保险服务;二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险企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的行驶数据、风险特征等信息,提供更加精准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三是推出新型保险产品。险企可以开发新型保险产品,如共享汽车保险、新能源汽车保险等,满足不同车辆类型和使用场景的保险需求。”洪勇表示。
上述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险企应该注重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和风险特点。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交通环境和风险情况,推出定制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提高保险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同时,险企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保险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