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润(ID:runliu-pub)
(资料图)
主笔/婧娴 责编/ 莹莹
| 现在是对于将来的一种开创。——李欧梵《现代性的现象》
当专业预制菜企业、上游农牧水产企业、传统速冻食品行业、传统线下餐饮品牌、线上电商平台们,蜂拥着踏入预制菜的时候。
你可以说它是出道即巅峰,而它,可能早就默默出道;
你可以说它是最红火的时候,而它,正走向它的第一个分岔路口;
你可以说它是开天辟地的新消费,而它,可能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昨日重现。
站在今天,我们看预制菜。2021年全国市场规模为3469亿元,预计2023年将突破5100亿元,2025年将突破8000亿元。
不禁好奇,它从何而来,因何而起?到底是谁在消费预制菜?又将去向何方?我们先来看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如何在家做一道北京烤鸭”。
这道北京名菜从选好一只鸭子,到制鸭坯再到上桌,要历经40道工序。
只是烤一只鸭子,经过多个步骤,还没有到片鸭,按照肥瘦部位,一片片把脆鸭皮、鸭肉、骨架片下来的工序。
就这样一道,在我眼里是工序复杂天花板的菜,在家庭厨房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是不是只能请经验纯熟的师傅手工做?
不是的,海尔旗下的食联网,联合了国宴大厨、养鸭场老板,从上游培育鸭子开始,把烤鸭的工序层层压缩,最后做成预制菜。
此外还进行了改良,推出了低脂版、风味版、片制版。
到去年8月,已经有超过10万家庭通过预制菜,在家自制北京烤鸭了。
从原来想吃烤鸭,要不就斥巨资去店里吃,要不就自己吭哧吭哧捣鼓大半天,到现在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手到擒来。
省时又省力,还有家庭聚餐的满满氛围感加分。
数据显示,对比20年前,我国半成家庭每日花费在做饭上的时间都减少了45分钟左右。
做饭的时间变短了,对美食的要求没有变,怎么平衡?预制菜的蓝海,或许就藏在时间里。
第二个故事,“不香了的小龙虾”。
夏天是吃小龙虾的季节。但是今年,好像在餐饮店里,吃虾的人变少了。
小张是个“小龙虾控”,每到周末和朋友们一起热热闹闹去吃虾,扫除一周疲惫,还能聊聊“八卦近闻”。
但是今年,一来堂食不方便,二来外卖也不便宜,不再约线下“虾局”的小张,拗不过嘴瘾,他发现在网上买一份小龙虾预制菜,做起来方便,而且便宜,一个人吃还特别过瘾。
一举多得。
小龙虾店虽然不香了,但生鲜平台上、超市里的小龙虾预制菜却变得琳琅满目了起来。
据预制社数据统计显示,在预制菜的品类中,酸菜鱼、小龙虾、佛跳墙占据前三名。
左手国民小吃,右手转身国民预制菜。
第三个故事,“一份红烧肉的背后”。
我们公众号的老读者一定都知道一篇神奇的文章:。
在餐饮行业,控制成本一直是个大课题。正餐类的餐饮企业平均人力费用占比达到了22.4%,房租成本比例达10.26%,能源成本占比4.54%,三项合计约37.21%。这还不包括原材料、水电费等等开支。
所以,如何帮助餐厅省钱,这个问题里就藏着赚钱的机会。
刘润老师之前遇到过一位企业家,他是在中央厨房,帮助高端餐厅做预制菜的。做哪些菜品呢?
只做餐厅需要大量时间成本准备的菜。红烧肉、糖醋小排、狮子头。
这些菜在中央厨房做,成本远比厨房自己现场做低很多。
就这样靠着帮用户(餐厅)省钱的方式赚钱,在疫情期间他们的生意不但没受影响,反而同比增加了300%。
说起食材繁杂,工序繁多的菜品,有着佛跳墙、猪肚鸡、各类精致茶点的粤菜自然是榜上有名。
而这一次广东,也全副武装,要打造一批预制菜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2022年3月25日,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要求财政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预制菜项目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整装出发,给预制菜市场,提供弹药。
三个故事,三道“江湖名菜”,北京烤鸭、小龙虾、粤菜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故事,他们的背后是一个有着巨大想象空间的万亿市场:预制菜。
这个市场,现在表现如何呢?
我们一起看数据。
行业集中度,14.23%,对照隔壁日本还差了50%(数据来源智研咨询);B端占先,B和C占比8:2,对照隔壁日本是6:4;C端消费者中95后更多,是65后的两倍;消费者认为需要改进的top3,预制菜口味复原度占比61.8%,多样性占比47.2%,安全问题占比47.8%(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数据背后是问题,也有机会,这都是想象力可以施展的空间。
那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突破?C端需求如何稳定增长?如何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市场需要预制菜,还是预制菜需要教育市场?
刘润老师在进化岛上分享说,
预制菜的主要赛道短期依然是To B,以不降低品质,但节省厨师时间,提高翻台率为目标。而To C的预制菜,更多看重产品、品牌、营销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请到了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老师,为我们分析预制菜市场的当下和未来。(本文部分来自进化岛社群分享)
01